
段玉娇,东营科技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思政教师,教育硕士。三尺讲台守初心,一捧丹心育桃李。作为一名扎根教学一线的青年思政教师,始终将“以心灵唤醒心灵,用温度传递真理”作为教育信条,在思政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交汇处探索育人新路径。
我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爷爷是一名乡村教师,幼年时,我总爱踮脚抚摸爷爷讲台边斑驳的木纹,那三尺见方的台面仿佛藏着魔法,能让无数双眼睛闪烁求知的光。多年后才懂得,这方寸之地不仅是知识传播的枢纽,更是无数教师用生命丈量的精神坐标。爷爷用几十年光阴诠释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心灵的火焰”这一理念,在我心中播下师道传承的种子。研究生阶段,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教育专业。毕业后,我也终于得偿所愿,踏上了教师这个光荣的岗位。
面对高职课堂里低垂的眼帘,我逐渐领悟到思政教育的真谛不在于灌输,而在于唤醒。我刚入职的第一个学期,班级里有个叫小盼的学生,平时沉默寡言,上课总是孤零零地坐在最后一排,身边没有同伴,她低着头,几乎不参与课堂讨论。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样的行为最能体现‘友善’?”教室里一片寂静,没有人主动回答。我环顾四周,发现小盼抬起了头,嘴唇微微动了动,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沉默。我决定给她一个机会。“小盼,你来回答一下吧。”我微笑着看向她。她愣了一下,显然没有想到我会点她的名。她缓缓站起来,低着头,声音很小:“我觉得……帮助别人,就是友善。”
当小盼颤抖着说出“帮助别人是友善”时,那微弱的声音让我感觉真正的教育往往发生在讲台之外的细节中。我选择用放大镜寻找她话语中的光芒,正如全国模范教师热合曼·阿吾提所言:“不能放弃每个学生,即便是蒙尘的星星,也要擦拭出光芒”。当掌声第一次为她响起,我目睹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心灵对话”产生的化学效应。
从那以后,小盼她开始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虽然声音依然轻柔,但她不再躲避我的目光,甚至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她不再坐最后一排,而是主动选择了前排的座位。让我更为触动的是,小盼愿意主动跟我敞开心扉。她对我说:“老师你知道吗,你是世界上第一个夸奖我的人,我的家人从来都是责备我,感觉我都喘不过气。”我突然理解了教育本就是生命与生命的彼此照亮。从蜷缩角落到昂首前行的蜕变,印证了“教育是师生共同点燃的篝火”。

如今站在讲台上,我常想起爷爷常说的“教育是点燃心灵的火焰。”作为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一句简单的夸赞,或许就能点燃一个学生内心的自信之火。教育的力量,往往就蕴含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里。而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也会激励我们,让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
从青砖教室到多媒体课堂,教育的本质始终是“心与心碰撞的火花”。这簇由爷爷点燃、经岁月淬炼的火焰,将在无数个小盼的故事中延续。正如千年前韩愈“传道授业解惑”的箴言,当代教师更应做真善美的践行者,让每个平凡的三尺讲台,都成为照亮生命航程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