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学院专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教师教育学院 时间:2025-09-11 点击数:

摘要:本案例详细阐述了我院在学前教育、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艺术设计、音乐表演专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方面的具体举措及实施效果。通过“构建数字化协同平台,推进教产学研用五维融合”,助力专业实现从传统教学模式到数字化、智能化教学模式的转变。

一、背景介绍

在数字经济迅猛发展与教育信息化2.0时代到来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趋势。我院开设的学前教育、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艺术设计、音乐表演专业,虽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但在数字化教学资源、智能化实训环境以及师生数字化素养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推进专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我院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专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模式,为职业教育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模式及措施

(一)教产学研用一体

为有效解决专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我院充分借助数字化协同平台,基于专业特色设计递进式数字化培训与实践方案,将师生数字化技能提升、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教学实践、企业项目、科研创新相融合,形成动态培养的闭环循环,推动专业数字化水平螺旋式上升。

按需赋能促“起步”。依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以及师生的数字化基础,提供针对性的培训,涵盖数字化教学工具使用、数字资源开发、智能设备操作等方面。

协同共进强“基础”。通过数字技术骨干师生帮扶、跨专业数字化项目合作等方式,促进师生共同提升数字化能力;整合各专业数字化资源,实现共享共用,推动跨专业联合开展数字化教学研究、教材编写、课题申报等工作,激发专业(群)数字化改革活力。

企业实践助“提升”。建立校企数字化协同发展机制,组织师生参与企业数字化项目实践,了解行业数字化新标准、新技术、新应用。

赛事驱动谋“突破”。搭建数字化技能发展协同组织,吸纳数字化领域优秀人才组成指导团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各类数字化技能竞赛为依托,分专业、分阶段开展“因材施教”的数字化能力培养。

(二)主要措施

1.搭建数字化实训基地与协同平台

技术平台搭建:投入资源构建专业数字化协同平台,实现各专业数据互通、资源共享。例如,学前教育专业引入虚拟仿真幼儿园教学系统,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搭建智能婴幼儿健康监测与照护平台,艺术设计和音乐表演专业配备数字化创作与展演系统。

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具有数字化特色的实训基地,配备先进的数字化教学设备和仿真软件,为师生提供真实的数字化实践环境。

2.开展常态化数字化培训

专家讲座:邀请数字化教育领域专家、企业技术骨干来校举办讲座,介绍最新的数字化技术和行业应用趋势。

技能认证:组织师生参加各类数字化技能认证考试,提升其数字化专业资质。

实操训练:安排师生进行数字化教学软件操作、虚拟项目开发等实操训练,确保数字化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3.推进校企数字化联合研发

人员互派: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参与数字化项目研发,企业数字化技术人员到校指导教学和实训活动。

项目合作:共同开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虚拟仿真项目设计等合作项目,解决实际教学和行业应用中的数字化问题。

4.加强师生数字化素养培养

课程融入:将数字化知识和技能融入各专业课程体系,开设数字化相关选修课程,系统提升师生数字化素养。

实践锻炼:组织师生参与企业数字化项目实践、校园数字化建设等活动,积累数字化实践经验。

5.构建数字化资源共享体系

平台建设:建立专业(群)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上传数字化课程、教学案例、实训项目等资源,供师生随时学习和使用。

交流协作:利用数字化平台开展跨校、跨区域的教学交流与协作,拓展数字化资源的应用范围。

6.依托赛事促进数字化创新

以各类数字化技能竞赛为载体,结合各专业特点,校企共同设计竞赛项目,利用企业数字化资源和真实案例,提升竞赛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激发师生数字化创新热情。

三、实施效果

(一)师生数字化素养显著提升

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实践,师生的数字化技能得到明显提高,能够熟练运用数字化教学工具和专业软件。在省级及以上数字化教学比赛、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多次获得奖项。

(二)教学质量与效率大幅提高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丰富和智能化实训环境的完善,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同时,数字化管理也提升了教学管理效率。

(三)产教融合数字化水平不断深化

与企业的数字化联合研发项目取得丰硕成果,多项数字化教学资源和项目成果得到行业认可并应用于实际教学和企业生产中,促进了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

(四)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

掌握扎实数字化技能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具优势,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数字化工作环境,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有显著提升。近年来,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五)专业影响力逐步扩大

专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区域内形成了一定的示范效应,吸引了多所院校前来交流学习。学校的数字化教育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为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六)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依托数字化平台和师生的数字化技能,积极为社会提供数字化教育服务。例如,为社区开展数字化育儿指导、艺术数字化创作培训等活动,累计服务社区居民数千人次,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四、经验总结

我院通过推进专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一系列举措,不仅提升了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还促进了教育与产业的数字化融合。成功的关键要素如下:

1.搭建了完善的数字化协同平台和实训基地,为专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硬件支持。

2.开展了常态化的数字化培训和校企联合研发,将数字化技能培养与教学实践、企业需求紧密结合。

3.注重师生数字化素养的全面提升,通过课程融入和实践锻炼,系统提高师生的数字化能力。

经验启示:

1.专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应高度重视并持续推进。

2.校企合作是推动专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途径,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3.数字化资源共享和交流协作对于提升专业数字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应不断完善和拓展。

4.以赛事为驱动,能够有效激发师生的数字化创新热情,促进数字化技能的提升。

案例存在的不足:

1.尽管本案例在专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2.数字化设备和平台的维护成本较高,持续投入压力较大。

3.部分教师数字化理念和技能更新较慢,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数字化教学需求。

4.各专业数字化发展不平衡,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下一步举措建议:

1.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确保数字化设备和平台的持续维护与升级。

2.加强教师数字化培训,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提升教师的数字化理念和技能水平。

3.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各专业数字化发展,促进专业数字化协同发展。

4.拓展数字化合作领域,与更多企业、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引入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资源。

5.建立健全数字化评估机制,定期对专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举措,确保专业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

版权所有 ©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教务处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迎宾路361号  电话:0546-6881318  
Copyright 2008-2021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60291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