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破解思政课教师数字化教学目标模糊、资源整合能力弱、技术与教学科研脱节等问题,本案例从“目标需求精准化、资源整合系统化、教学活动数字化、实践路径创新化、科研融合深度化”五大维度出发,依托知识图谱、AI 算法等技术,构建思政课教师数字化能力提升体系。通过技术赋能明确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搭建数字化资源库、设计技术融合型教学活动、探索实践路径、推进科研数字化融合,有效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设计、资源开发与科研创新能力。实施后,教师数字化教学活动设计合格率达 100%,开发优质数字化资源 200 余项,发表数字化教学相关论文 30 余篇,思政课学生满意度提升至 97%,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化能力系统性提升提供实践范式。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数字化能力;知识图谱;AI 算法;资源库建设;教学科研融合
一、实施背景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思政课教师数字化能力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强化育人实效的关键要素,但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化能力培育面临多重需系统性破解的挑战:一是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匹配度低,教师多依赖经验设定目标,缺乏课程核心知识点结构化梳理,难精准捕捉学生知识盲区与思想动态,致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数字化教学方向模糊;二是数字化资源整合能力薄弱,教师获取的数字化资源分散于各类平台,缺乏系统分类与标准化筛选,资源重复利用效率低,且自主开发资源时缺乏技术支撑,难形成体系化资源储备,影响数字化教学开展;三是技术与教学活动融合不深,部分教师虽掌握基础数字化工具,但仅停留在“播放视频、线上答题”等浅层应用,未结合思政课理论性、思想性特点设计依托数字化技术的深度教学活动,教学创新性不足;四是数字化实践路径单一,现有能力提升多聚焦理论培训,缺乏“教学应用+实践检验”完整路径,教师难将所学技术转化为实际教学能力,实践应用效果不佳;五是数字化与科研脱节,教师在思政科研中较少运用数字化技术,如缺乏利用数据分析工具挖掘研究数据、借助数字化平台开展协同研究的能力,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难反哺教学。在此背景下,从多维度构建数字化能力提升体系,成为推动思政课教师突破能力瓶颈、实现教学科研协同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主要做法
围绕“精准化、系统化、创新化、深度化”核心目标,从五大维度推进思政课教师数字化能力提升,具体举措如下:
(一)依托技术工具,精准把握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
知识图谱梳理教学目标:联合教育技术专家,运用知识图谱技术构建思政课核心课程(如《思想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关联图谱”。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将“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理念”等核心知识点拆解为“概念内涵-历史演进-实践案例-价值意义”4个层级,通过图谱可视化呈现知识点间的逻辑关联,帮助教师明确数字化教学需重点突破的核心目标,避免教学内容碎片化。
AI算法分析学生需求:搭建“学生学情分析平台”,整合学生课前预习数据(如在线测试正确率、预习时长)、课堂互动数据(如答题错误率、讨论发言频次)、课后反馈数据(如作业完成质量、课程评价),通过AI算法(如聚类分析、回归分析)自动识别学生知识薄弱点(如“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解不深入”)与学习偏好(如“更倾向案例式、可视化学习”),生成每位学生的“学情画像”,并向教师推送针对性教学建议,如“针对‘共同富裕’章节,需增加乡村振兴实景案例的数字化呈现”。
(二)系统化整合,构建思政课数字化资源库。
多渠道汇聚优质资源:成立“数字化资源整合小组”,分三步推进资源建设:
筛选整合外部资源: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中国大学MOOC等官方平台对接,筛选优质思政课微课、虚拟仿真资源、红色文化纪录片等,按“课程模块-知识点-资源类型”分类标注;
鼓励教师开发原创资源:开展“思政课数字化资源开发大赛”,指导教师运用录屏工具制作微课、设计可视化课件;
建立资源更新机制:每月组织资源库审核会议,淘汰过时资源(如旧政策解读材料),补充最新资源(如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解读、时政热点案例),确保资源时效性。
智能化管理资源库:为资源库配备AI检索功能,教师输入关键词(如“改革开放”“科技创新”)即可快速获取匹配的资源;同时,系统根据教师既往资源使用记录,智能推荐相关资源(如教师常用“脱贫攻坚”案例,系统自动推送“乡村振兴新实践”相关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三)融合数字化技术,创新设计教学活动。
理论教学数字化转化:针对思政课抽象理论,设计“技术+理论”融合型教学活动:
数据可视化分析:讲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时,引导教师运用数据可视化工具,将 GDP 增长、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投入等数据转化为动态图表,让学生直观感受经济发展成果,增强理论认同感。
互动教学数字化升级:推广“多工具协同互动”模式:
课前: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发布“AI 互动预习任务”,如让学生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主题,使用 AI 写作工具(如讯飞星火)撰写短文,系统自动分析学生观点并反馈给教师;
课中:运用“学习通+腾讯文档”组合工具,教师发布实时答题任务,学生即时作答,系统生成错题分析;同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腾讯文档协作完成“绿色发展案例梳理”,教师在线批注指导,提升课堂参与度;
课后:通过 AI互动问答工具(如定制化思政聊天机器人),为学生提供24小时理论答疑服务,解决课后学习困惑。
(四)多维探索,构建数字化实践路径。
“培训-实践-反思”三阶实践:
专题培训:邀请高校教育技术教授、思政课数字化教学名师开展培训,内容涵盖知识图谱使用、AI学情分析、虚拟仿真教学设计等,采用“理论讲解+实操演练”模式,确保教师掌握技术工具;
教学实践:安排教师以“课程组”为单位开展数字化教学实践,每组选择1个章节设计数字化教学方案并实施,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组开展“AI 辅助下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实践;
反思改进:组织“数字化教学反思会”,教师分享实践经验与问题,联合技术人员与教学专家共同提出改进方案,形成“培训-实践-反思”的闭环提升路径。
(五)深化融合,推进数字化与思政科研协同发展。
数字化科研工具培训:开展“思政科研数字化工具专题工作坊”,培训教师使用文献管理工具进行文献检索与分析、借助思维导图工具梳理研究框架,提升科研效率。
科研成果教学转化:建立“科研成果教学转化机制”,将教师数字化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实现“科研反哺教学”。
三、成果成效
经过一年半的实施,思政课教师数字化能力显著提升,教学科研质量与育人实效实现全方位突破,具体成果如下:
(一)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全面提升。
教学目标与需求匹配精准度提高:95%以上教师能运用知识图谱明确教学目标,借助AI学情分析平台精准识别学生需求,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匹配度从实施前的60%提升至92%,有效解决“教非所需”问题。
教学活动设计创新力增强:教师开发数字化教学方案 150余个,80%的教师能熟练开展“数据可视化分析”等深度数字化教学活动,课堂互动参与率从55%提升至90%,学生思政课专注度显著提高。
(二)数字化资源储备与整合能力显著增强。
资源库规模与质量双提升:建成涵盖2门核心思政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库,累计收录资源286项,其中原创资源124项;教师资源检索与使用效率提升70%,资源重复开发率降低65%,有效减轻教师工作负担。
(三)思政课育人实效显著改善。
学生满意度与认同感提升:在 2024年春季学期学生教学评价中,思政课平均满意度达97%;88% 的学生表示“数字化教学让思政课更生动、更易懂”,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感提升40%,思政课价值引领作用充分发挥。
四、经验总结
(一)成功关键要素。
“技术+教学”双轮驱动是核心。始终以思政课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为导向,避免“为技术而技术”,通过知识图谱、AI算法等技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确保数字化能力提升与教学需求深度契合。
“系统化整合”是基础。从资源、实践、科研多维度构建完整体系,而非零散推进,如资源库建设与教学活动设计联动、实践路径与科研融合衔接,形成“各环节相互支撑、协同发力”的提升格局。
(二)存在不足。
技术应用深度仍有差距。部分教师对 AI 算法、知识图谱等技术的理解仍停留在“使用层面”,缺乏对技术原理的深入掌握,难以根据教学需求自主优化技术工具(如调整 AI 学情分析模型参数)。
科研数字化成果转化效率待提升。虽产出较多数字化科研成果,但部分成果因缺乏配套推广机制(如教师培训、使用指南),未能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应用,科研反哺教学的效果未充分发挥。
(三)下一步举措。
深化技术能力进阶培训。开设“思政课教师数字化技术进阶班”,邀请计算机专业教授、AI 研发工程师授课,内容涵盖技术原理、模型优化、工具开发等,培养一批“懂教学、懂技术”的复合型思政课教师。
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建立“数字化科研成果推广中心”,对优质科研成果进行标准化包装,鼓励教师推广使用转化成果,提升科研反哺教学的覆盖面与实效性。
构建区域协同提升平台:牵头成立“区域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化能力提升联盟”,联合周边高校共享资源库、共研科研项目、共推实践经验,推动区域内思政课教师数字化能力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