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协同 实体运行:电子商务专业产教融合实践案例

作者:经济管理学院 时间:2025-10-13 点击数:

一、案例背景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当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与产业发展脱节、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师资队伍“双师型”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导致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不强,难以满足企业对“即插即用”型人才的需求。

为破解这一困境,经济管理学院立足区域电商产业发展实际,联合地方政府、电商产业园区及头部企业,共同组建“电商产业学院”,以“实体化运行、协同化育人、精准化服务”为核心,探索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产教融合新路径,旨在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二、案例实施内容

(一)实体化运行:构建多元协同的产业学院运营体系

电商产业学院以“政府引导、园区承载、院校牵头、企业参与”为原则,实现实体化运行,具体举措如下:



1:多元主体协同共建产业学院

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双主任制”,由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和合作企业总经理共同担任产业学院主任,实行“院校+企业”双重管理;推行“项目化运作”模式,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研发项目,以项目为纽带整合各方资源。



2: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制度保障:制定《电商产业学院理事会章程》《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办法》《企业导师聘用与考核管理办法》《实训项目管理办法》等12项制度,明确各方权责利,规范人才培养、实训管理、师资建设等各环节工作。

各方角色与作用:地方政府发挥“引导者”作用,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搭建合作平台,协调解决土地、场地等资源问题;园区发挥“承载者”作用,提供物理空间和产业资源对接服务,促进院校与园区内企业的深度合作;牵头院校发挥“育人主体”作用,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组织实施和师资队伍建设,保障育人质量;企业发挥“实践主导”作用,提供真实项目、企业导师和实训岗位,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

(二)协同育人:创新“岗课赛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产业学院以“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为核心,推动各方主体深度参与人才培养。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思路图

合作办学:联合企业共同制定《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岗位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增设“电商直播运营”“跨境电商实务”“短视频营销”等企业特色课程;与电商行业协会合作,引入“电子商务师”“直播销售员”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课证融合”。

合作就业:与合作企业签订《就业合作协议》,企业优先录用产业学院毕业生,建立“实习-就业”直通车机制;每年举办“电商人才专场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对已就业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协助企业开展员工继续教育和技能提升培训。

通过协同育人,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显著提升。

(三)供需平台建设:搭建“数字赋能”的人才供需对接桥梁

产业学院搭建“电商人才供需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匹配。

数据采集与整合:开发数据采集模块,一方面采集合作企业的用工需求数据,包括岗位名称、任职要求、薪资待遇、招聘人数等;另一方面采集学校育人数据,包括学生基本信息、专业课程成绩、技能证书获取情况、实训表现等。建立动态数据库,每月更新数据,确保信息时效性。


 

图4:产教融合数据采集模式

精准对接算法研发: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发“人才-岗位”智能匹配算法,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精准匹配,为企业推荐合适的毕业生,为学生推荐心仪的就业岗位。平台还设置“需求预警”功能,当某类岗位需求激增或学生某类技能不足时,及时向学院和企业发出预警。

实习就业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实习岗位发布、简历投递、面试预约、就业指导、政策咨询等功能,实现“一站式”服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根据学生兴趣和能力制定职业发展规划;为企业提供校园招聘解决方案,协助企业组织线上线下招聘会和宣讲会。

(四)技术服务:共建研发团队破解企业技术难题

产业学院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共建技术研发平台,组建跨主体研发团队,针对企业实际技术难题开展攻关。通过技术服务,帮助企业解决了多项实际难题,其中“直播场景下的智能推荐算法”为合作企业带来新增销售额500万元,“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的客户画像构建技术”使中小电商企业客户转化率提升30%。

(五)服务发展:赋能区域电商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学院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发挥人才、技术优势,开展多元化服务,具体经验做法如下: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合地方政府开展“乡村电商人才培训计划”,为周边县域农村电商从业者提供直播带货、网店运营等技能培训,助力乡村振兴

服务园区产业发展:为电商产业园区内企业提供“订单式”人才培养服务,根据园区企业需求定向培养专业人才;组织研发团队为园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解决方案,帮助园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竞争力。

服务企业升级发展:为中小电商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咨询服务,协助企业搭建电商运营体系;与企业共建“电商创新实验室”,开展新技术、新模式研发,推动企业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

三、案例成效

经过四年多的建设,电商产业学院产教融合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达95%,较建设前提升40%;在全省电子商务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二等奖2项、二等奖3项;毕业生就业率达98%,专业对口率达85%,平均起薪较建设前增长20%,受到用人单位高度评价。

师资队伍建设加强:15名专业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获得企业横向课题经费80万元;8名教师被评为“双师型”教师,教师实践能力和行业素养显著提升。

四、案例启示

本案例通过电商产业学院的实体化建设,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产教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启示:

政府引导是前提: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是产教融合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需充分发挥政府在统筹协调、搭建平台方面的作用,为各方主体合作创造良好环境。

实体运行是关键:产教融合不能停留在“表面合作”,需通过成立实体化机构、明确各方权责、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实现资源整合和深度协同,确保合作落到实处。

企业参与是核心:企业是产教融合的重要主体,需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订单式”培养、项目合作等方式,实现校企互利共赢。

服务发展是目标:产教融合要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实际,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等方式,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版权所有 ©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教务处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迎宾路361号  电话:0546-6881318  
Copyright 2008-2021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60291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