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营科技职业学院航空与旅游学院围绕空中乘务专业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以北京华航航空服务有限公司为核心合作企业,构建多维度实践体系。在实体化运行上,将航空产业实践融入教学体系,采用实践教学模式与双导师制,让学生掌握应用技术与管理理论、体验企业实践;在协同育人方面,遵循校企合作办学、产学合作等原则,明确培养目标为为民航业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精通航空服务业务、具备高外语水平及多类能力,可从事空乘、地勤、安检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供需平台建设上,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含1:1飞机模拟舱的校内航空实训中心,及分布于北京、上海等地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开展生产实训与技能订单班,推动人才供需精准对接,同时鼓励学生考取客舱服务乘务技能证等职业证书;在技术服务上,以市场导向、综合素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服务发展层面,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标准,开展实践教学(企业导师指导实习、企业人员进校园授课)与科研合作(教师深入企业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最终有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岗位胜任力,为民航业输送专业人才,也助力院校教学水平提升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实体化运行:构建空乘专业“双主体协同”实践体系
(一)实体化运行经验模式与核心举措
1.组织机构设置
成立“校企联合教学管理小组”,由东营科技职业学院航空与旅游学院(牵头院校)院长、空乘专业负责人与北京华航航空服务有限公司(合作企业)运营总监、空乘实训导师共同担任组长,下设“教学实施组”“实训管理组”“质量评估组”3个专项小组,明确分工覆盖空乘专业课程设计、实训组织、技能考核全流程。
2.管理运行机制
推行“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校企双方每学期召开2次联合会议,共同制定空乘专业教学计划、调整实训内容(如根据民航局最新服务规范更新客舱服务课程);实训环节实行“双导师制”,校内教师负责专业理论教学,企业导师(含资深空乘、机场安检主管)负责实操指导(如模拟舱服务、安检设备操作)。
3.资金与场地设备投入
牵头院校:提供1500㎡场地建设“航空实训中心”,投入资金用于场地装修、基础设备采购(如礼仪训练室、客舱服务基础教具);
合作企业(北京华航):投入专项设备与技术支持,包括1:1比例飞机模拟舱(还原波音737客舱布局,含应急出口、供氧系统筹实训模块)、民航安检模拟设备(X光机、金属探测门),并每年更新实训软件(如客舱应急处置模拟系统);
地方政府:给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专项补贴,用于实训中心升级与学生技能考证补贴(如客舱服务乘务技能证报考费用减免)。
4.制度保障
签订《校企合作长期协议》,明确双方权责(如企业需保障每年不少于200人次实习岗位,院校需按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空乘专业实训考核细则》《技能订单班管理办法》,将企业岗位标准融入教学评价体系(如客舱服务考核需达到民航CCAR-121-R5规定标准)。
(二)各方角色与实质性作用
 
  
   
    | 参与主体 | 承担角色 | 核心举措 | 实质性作用 | 
   
    |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牵头院校) | 教学与场地保障主体 | 建设校内实训中心、组建空乘专业教师团队、制定教学大纲 | 保障空乘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完整性,提供稳定教学场地与师资基础 | 
   
    | 北京华航航空服务有限公司(合作企业) | 实践资源与岗位对接主体 | 投入模拟舱等实训设备、派遣企业导师、开设技能订单班 | 将民航行业实际需求与岗位标准融入育人过程,实现 “教学 - 岗位” 无缝衔接 | 
   
    | 地方政府(东营市) | 政策与资金支持主体 | 提供产教融合补贴、协调园区资源对接 | 降低校企合作成本,推动实训中心标准化建设,提升专业办学保障能力 | 
   
    | 地方产业园区(如东营航空产业园) | 资源对接平台主体 | 组织校企对接会、提供企业用工需求信息 | 搭建院校与区域内航空相关企业(如东营胜利机场)的合作桥梁,拓展实训就业渠道 | 
  
 
 
(三)运行成效
空乘专业实训覆盖率达100%,学生岗位胜任力显著提升,2023届毕业生在模拟舱应急处置、客舱服务标准化操作等核心技能考核中通过率达98%;
学生职业技能考证率提升至92%,其中客舱服务乘务技能证、民航安全检查员证持证率分别达88%、8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技能订单班(如“华航空乘定向班”)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全部对口民航企业(如东方航空、北京首都机场)。
二、协同育人:打造空乘专业“三维联动”育人格局
(一)多主体深度合作举措
1.合作办学,共建空乘专业培养体系
校企双方联合制定《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明确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核心,聚焦“国内外航空服务业务精通+高外语水平+应急处置能力”三大核心素养,将企业课程(如《民航客舱安全管理》《机场安检实务》)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占专业课程总学时的40%。同时,邀请民航行业协会专家参与课程评审,确保内容贴合行业最新标准(如民航局“智慧民航”建设要求)。
2.合作育人:构建“实训-实习-就业”一体化链条
校内实训:依托1:1飞机模拟舱开展“沉浸式”教学,学生通过模拟客舱服务、应急撤离、危险品识别等场景,掌握岗位核心技能;
企业实习:北京华航在北上广深等12个城市设立校外实习基地,空乘专业学生在第五、六学期进入基地实习,岗位覆盖空乘助理、机场安检、要客服务等,由企业导师一对一指导,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如旅客突发疾病处置、航班延误服务协调);
师资共建:企业选派资深空乘(平均从业经验8年以上)、安检主管进入院校开设实训课程(如《客舱应急实操》),校内教师定期赴企业跟岗学习(如参与航空公司新员工培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3.合作就业:建立“订单培养+人才选拔”机制
开设“华航定向订单班”,从大二学生中选拔综合能力优秀者(通过外语测试、形体考核、模拟面试),按企业需求定制课程;实习期间表现优异的学生可直接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2022-2023届订单班毕业生中,75%进入北京华航及合作航空公司(如南方航空、青岛航空)工作,就业对口率达100%。
(二)协同育人成效
学院空乘专业教学水平显著提升,成功入选东营市“职业教育特色专业”;
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2023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6%,其中民航相关岗位就业率达89%,较合作前提升35个百分点;
为北京华航及合作民航企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300余人,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企业新员工培训成本降低40%。
三、供需平台建设:搭建空乘专业“精准对接”服务体系
(一)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创新做法
针对空乘专业“岗位需求精准化、技能要求标准化”特点,构建“校企数据互通+岗位精准匹配”的供需平台,核心做法如下:
1.双向数据采集机制
企业需求端:北京华航每月提供《民航岗位需求清单》,明确岗位类型(空乘、安检、地勤等)、技能要求(如外语等级、证书要求)、招聘人数及薪资范围,同步共享合作航空公司(如东方航空、深圳航空)的年度用人计划;
学校育人端:学院定期上传空乘专业学生数据,包括学习成绩、技能证书、实训表现、实习评价等,形成“学生能力画像”,供企业筛选人才。
2.“实训-实习-就业”一体化对接模式
结合空乘专业岗位特殊性,将校内实训(模拟舱操作)、校外实习(机场实地岗位)与就业选拔直接挂钩: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由企业导师实时评价,评价结果纳入“人才推荐库”,企业优先从库中选拔优秀者录用;平台根据学生技能短板(如外语口语不足),推送针对性培训课程(如民航英语强化班),实现“缺什么补什么”。
3.实习就业综合服务
实习服务:为学生提供实习前培训(如机场规章制度、岗位礼仪)、实习期间住宿协调、安全管理等服务,配备校内辅导员全程跟踪;
就业服务:组织“民航企业专场招聘会”,邀请北京华航、东营胜利机场、山东航空等企业进校园招聘;提供简历指导、模拟面试(按民航企业标准)等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适应企业招聘流程。
(二)供需对接成效
实现“人才供需精准匹配”,2023届空乘专业学生与民航岗位匹配率达91%,企业招聘周期缩短50%;
实习满意度达95%,学生反馈“实习岗位与专业高度契合,能直接提升就业技能”;
院校根据企业需求动态调整课程,如2023年新增《智慧民航服务技术》课程(呼应企业“数字化服务”需求),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贴合度显著提升。
四、技术服务:破解民航企业实践教学与技能实训难题
 
  
   
    | 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 解决问题的关键技术名称 | 合作单位名称 | 解决情况(已完成/进行中) | 完成时间(年月) | 
   
    | 空乘专业学生客舱应急处置能力实训标准化不足 | 民航客舱应急处置模拟实训体系(含场景设计、考核标准) |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航空与旅游学院、北京华航航空服务有限公司 | 已完成 | 2022年9月 | 
   
    | 机场安检岗位实操培训效率低、实操场景不足 | 民航安检模拟实操教学系统(含X光机图像识别、违禁品处置模块) |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航空与旅游学院、北京华航航空服务有限公司、东营胜利机场 | 已完成 | 2023年3月 | 
   
    | 空乘人员危险品运输知识培训不系统 | 民航危险品运输标准化训练课程(含案例库、在线测试系统) |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航空与旅游学院、北京华航航空服务有限公司 | 已完成 | 2023年11月 | 
   
    | 智慧民航背景下空乘服务数字化技能培训缺失 | 智慧空乘服务数字化实训模块(含机上WiFi服务、数字化客舱交互) |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航空与旅游学院、北京华航航空服务有限公司 | 进行中 | 2024年12月(预计) | 
  
 
 
 
五、服务发展:助力区域航空产业与职业教育协同升级
(一)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
为东营及周边地区(如青岛、济南)民航产业输送高素质人才,填补空乘、安检、地勤等岗位缺口,2022-2023届毕业生中,40%选择在山东省内民航企业就业,助力区域“智慧民航”建设;
提升区域职业教育水平,空乘专业产教融合模式成为东营市职业教育示范案例,带动其他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如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开展校企合作,形成“职业教育+航空产业”协同发展氛围。
帮助北京华航及合作航空公司解决“人才储备不足”问题,订单班毕业生成为企业核心技能岗位骨干,企业员工流失率从20%降至8%;-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如实训系统、培训课程),帮助企业提升新员工培训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北京华航反馈“与院校合作后,新员工上手时间从3个月缩短至1.5个月”。
(二)合作发展经验做法
1.坚持“需求导向”,锚定区域产业痛点
围绕东营及周边民航产业“人才技能不匹配、实训资源不足”痛点,校企双方精准定位空乘专业培养方向,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如针对智慧民航趋势新增数字化服务课程)。
2.深化“资源共享”,实现校企互利共赢
院校开放实训中心供企业开展员工培训,企业开放岗位资源供学生实习就业,形成“教学-实训-就业-培训”闭环;地方政府与园区提供政策与资源对接支持,降低校企合作门槛,保障合作长期稳定。
3.推动“标准共建”,提升行业服务能力
联合企业、行业协会共同制定空乘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实训标准,将标准应用于教学与企业培训,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又为行业提供标准化参考,推动区域航空服务行业整体升级。
六、总结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航空与旅游学院空中乘务专业通过“实体化运行、协同育人、供需对接、技术服务、服务发展”五位一体的产教融合模式,实现了“院校育人质量提升、企业用工需求满足、区域产业发展赋能”的多方共赢,为职业院校空乘专业及同类专业的产教融合实践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